中国金融监管体系“健全发达”,不会发生次贷危机。但是,发生“停贷危机”的概率不断增加。新冠疫情对民生造成的次生灾害影响,并非预估不足,而是不愿或不敢去承认。
最近在湖北、河南等地出现的业主“停贷保卫战”引发关注,而且大有蔓延之势。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业主,认为没有契约精神,不讲信用。我想,但凡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没有权衡违约的利弊代价,业主不会贸然如此。
“停贷危机”的导火索在于金融监管政策,房地产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必然出现无法按期交房、烂尾,在休克中等待死亡,暴雷、倒闭风险如地底下的火山随时喷发。对于购房百姓而言,无法交房即违约,“凭什么房企可以违约交房期限我们不能违约停贷?”是最朴素的道理。
金融的本质是信用,信用的前提是信心。房企无法交付是缺乏信心,房主主动停贷违约亦由此而生。信心有赖于企业良性经营与个体自强不息,但外部商业环境与宏观政策更重要,其中民营企业的信心,是撬动房企交付能力与民众还贷能力的关键支点。
显然,新冠疫情以来,民营企业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年上半年这样缺乏信心。大厂在坚守两年之后,扛不住压力纷纷裁员,中小企业尚未倒下的,处在“躺平”状态偏多,守时待机,以“活下去、不折腾”为信条,寒风萧瑟中自我保全。
如果要恢复信心,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、房地产行业切忌急刹车。至少到目前,房地产行业及汽车、家电、家居等紧密相关产业,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举足轻重,政策层面切忌硬着陆,在金融监管政策上关注流动性支持。
2、稳住经济大盘等系列政策亟需切实落地。惠及企业,特别是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,让血脉流动起来。
3、防疫政策应让位于经济建设。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的信念不要变,对于过度防疫特别是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形式主义坚决惩处。
4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。这些年王健林差点“出事”、柳传志被污名化、马云被打翻在地、许家印自身难保……一系列打击企业家信心的事件频繁发生,人们口中、笔下可见的:中国只剩下两个半企业家——任正非、曹德旺、董明珠(半个,毁誉参半)。
5、保民生就是保民营企业。由于生活、生存压力加剧,有些社会矛盾已经被转嫁到企业身上,变相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与管理压力。
2022年,全球各大经济体出现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衰退趋势,疫情危机、局部战争、刺杀政要等不寻常事件叠加频现,俨然“第三次世界大战”到来的前夜。中国有信心以独特方式战胜疫情傲立全球,更应该有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势头,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独占鳌头。
然而,信心从来不取决于口号与自我宣扬。我们擅长鼓舞人心,更执着于赢得人心。
人心就是信心,行动就是力量。
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,现在普遍的人们在形象树立方面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素养,而很多企业因为从事商业活动,总是让人感觉他们会有更浓厚的铜锈气息,这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和...
通常情况下,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为了沉淀自己的企业文化,记录企业的发展,会做一些企业史传记的出书发布,通过书籍的形式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,也能够做好企业的宣传推广。...
一个大一点的企业通常都需要管理很多职员,也需要做好企业的文化品牌宣传,所以有很多企业会有内部出书,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宣传企业的文化,企业的故事,塑造企业的品牌等等...
虽然说我国的图书政策放开了,有很多有出书想法的人已经有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上市,但是大多数出书都需要自费出书,而且国家还会对自费出书有这一系列的相关规定。...
有很多敏锐的国内企业家都已经发现了不少世界名著,当中记录的都是一些外国企业家的传记,这些书籍风靡全球,对企业形象、企业品牌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塑造作用,同时也展现出一个光辉的企业家形象...